在党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三大作风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无疑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更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用来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由于我们党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同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在党的历史上,无论是土地改革、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每一次重大决策和行动的背后,都离不开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和科学分析,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总结经验,我们党才能不断修正错误、完善政策,确保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我们更应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理论创新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精神还体现在理论的不断创新上,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的国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基于对时代特征和我国发展实际深刻把握基础上的产物,这些创新理论不仅指导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四、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推进各项工作中,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实施项目,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观,是理论联系实际最根本的体现,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和关切,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五、新时代下理论联系实际的挑战与机遇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要求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中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平衡协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我们党在理论联系实际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科学预见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要积极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大作风中最根本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之一,也是新时代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这一精神不动摇、不偏离方向;必须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勇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扎实的工作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